身穿蓝色花边长衫,脚穿云云鞋,身戴银饰,头梳髻,膝上摆着织物,手灵活地在织物上下穿针刺绣,这就是羌族典型的绣娘。近日,记者在成都宽窄巷子见到了两位来自汶川的羌族绣娘,手中正做着针线活的她们告诉记者,她们是在李连杰的“羌绣帮扶计划”下找到这份工作的。
在成都宽窄巷子一家叫锦华馆的店堂前,两位来自汶川的羌族绣娘正在给手中的围巾绣图案。“绣这种围巾需要用丝线,绣完一条大概需要10天的时间”,绣娘说,她们两个在堂前重要供游客参观羌绣的作法,**并不考核工作量,一个月工资2500元。通过聊天,记者了解到绣娘的工作与李连杰有关。原来,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联合李连杰壹基金共同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李连杰还特意来到了汶川县龙溪乡俄布村宣传这项计划。两位绣娘正是通过他的介绍,了解了这个帮扶计划并参与了进来。
羌族,是我国历史*为悠久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更是特有的文化遗产。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正是中国32万羌族儿女的聚居区,古羌文化也因此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羌绣”是留存至今*为鲜活生动,与羌人生活*为密切,*能与现实世界对话的羌文化遗产,其构图、配色、针法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深厚的羌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运用空间,使羌绣具备了融入现代人生活领域的必要条件,羌文化也藉此载体得到发扬和传承。帮扶羌绣,成为了拯救羌文化的关键。藏族工艺品
于是,在保护、开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同时,壹基金与成都一家文化企业秉承“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理念,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帮扶模式,成立了阿坝州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学校,免费提供*基本的绣片和线,绣片上有设计师已经勾勒好图案,经过培训的妇女们按照图案绣好,然后帮扶中心以固定价格收走,在市场上统一销售。使羌族妇女不离乡、不离土、即可就业。藏族工艺品
店内,从精致的荷包到**的皮具、服饰,从工作人员身上佩戴的饰品到庭院休息用的靠垫,绝不缺乏羌绣的影子。副店长黄先生告诉记者,在对古老羌绣技艺进行挖掘、整理的同时,他们也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与精神,***内外**设计师,将古老的羌绣技能与时尚**结合,为羌绣赋予了时代与崭新的文化内涵,产品领域逐步涵盖服饰、生活用品、日用家居、商务及旅游用品等系列。
“目前已有1万多名绣娘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绣功好的绣娘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黄先生说,“目前,成都有三家“羌绣帮扶计划”的专卖店,仅一家专卖店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今年底到明年初,我们将会在全国发展100多家专卖店,到时候还需要更多的绣娘参与进来。”藏族工艺品
如今,“羌绣帮扶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灾后援助计划和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并发展良好,同时也成为了古老民族传统技艺时尚活化的创新典范。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