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人。
「一些人哪怕有*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另一种情况的存在:过去是穷光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一路奋斗,终于成功地脱离了穷人阶级。这种逆袭故事今天在网上俯拾皆是,为广大尚未脱贫的网友喜闻乐见。
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状况跨越某一个门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对负面图式的长期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真是不可思议!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一位减肥者,让她相信自己「已经很瘦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我现在要写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双重转型的「逆袭者」。他是第二位与我约谈的网友,男性,35岁,谈话目的是「愿意公开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正能量」。他同意我将这一段谈话内容登出。文野是他本人要求的化名。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大部分时间是文先生讲述他不平凡的奋斗历史,老实说,有点沉闷。作为亲历者本身,自然每一处转折都觉惊心动魄,但网上同类的故事实在已有些泛滥,文先生的经历并没有多少特异之处,听来颇觉审美疲劳。说句抱歉的话:一听开头,大致就能想到结尾。刚到北京时如何,后来如何,现在又如何,无非是虎落平阳,咬牙坚持,绝处逢生,时来运转诸般桥段。——这段谈话是年前的事,到我写文章的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细节没印象了。
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在2010年发生的那场转变。
他在前一年买了房,花光了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背负了少量的公积金贷款。那时他当然已经不是一个穷人。但他打完款,看到自己重返三位数的账面余额时,仍然感到如坠深渊的眩晕。这种眩晕,我很熟悉,是深烙在一个穷人心底的恐慌。
「我买**套房的时候,朋友都祝贺我,说行啊,这下你不用愁了,房子都买下了。我心想:屁!***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看我没*了,还说风凉话。」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跟人合伙创业。
「那时候老大也就几个月,老婆有点产后抑郁,心理压力大,不敢跟我说,半夜偷偷抹眼泪。丈母娘都来劝我,说这样对奶水不好,让我缓两年。我就跟老婆谈了一次,算了一笔账。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辞了,但是这个薪资水平的,我随时都能再找。一年旱涝保收,这个数总是没问题的。所以投入这笔*你怕什么?大不了我回头工作三年补回来就是,这风险我承担得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里不是没数。」
具体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大概是年薪三四十万,投资了一百来万吧。
这番话让我极为震惊。我想,我听到的恐怕是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不平凡的一段!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次置业,一次创业,在*上的态度就有了天壤之别。
一个穷到骨子里的穷人,过了短短两年,就敢于一掷千金,胸有成竹。——这得中了多大的彩票才培养出这样的底气?我来了兴趣,问他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他说就是老婆怀孕,生孩子。事业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也没有飞来横财。
「但是你好像一下子有信心了很多?」我问。
文野思忖片刻:「有吗?可能吧。我就是觉得自己其实挺能挣的。」
「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我是一个穷人呢还是一个富人?这不**是一道客观的数学命题,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年收入超过**,还觉得离财务自由遥遥无期;也有人明明还欠着(投资人)一**债,却自我感觉坐拥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不乏存款**的穷鬼,也有住出租屋吃盒饭的霸道总裁。——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人并不会随着他**或收入能力的简单增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丝」的帽子扔掉,换上「高帅富」的金字招牌。感受的转变另有玄机。
我问他「挺能挣」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
「明摆着的事实啊:我那时候一个月的薪水就有两万多,还不算项目提成。在当时就算是很能挣了。这都是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文野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
「问题是,09年你买房的时候,收入差不多也有那个数量级,对吧?」
文野点头:「低个百分之十的样子,差不多。」
「但那时候你还很心虚,看到存款没了会很焦虑。你没觉得自己能挣。」
文野回忆09年(包括之前)的心态。没错,那时他还是一个穷人。收入虽然也不低,但是*都存进银行里,多花掉一点都心疼。只有在看到账面的数字增长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一阵安心。「可能因为那时没买房吧,心里没底。」他说。
但我认为不止是如此。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嘴上说存*是为买房——道理上也确实如此——但从行动来看,已经具有了购房实力,却还是一拖再拖,攒了又攒。我觉得,这就不能说因为没买房而心里没底了,倒是因为心里没底才不敢买房。说到底,还是「穷」。
这么说起来,文野也感慨:「还好09年出手,要是再拖一年,就买不起了。当时就是头脑一热豁出去了,房价开始上涨了,不买不行。这样逼了自己一把。」
他想起来了,刚买房的那一段,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怕什么呢?文野笑着摇头:「都是一些很蠢的想法,没有逻辑。」
但对于这些「没有逻辑」的想法,我格外有兴趣。按照认知治疗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没有逻辑」的假设和信念中,区别只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可以不必受其摆布?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文先生颇为不好意思地说:
「我那时候就觉得,手头要是没有五位数的存款,就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他端起咖啡,自嘲地笑,努力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想法一点也不蠢:就在几年前,我自己也会这么想!我也是穷人出身。我猜很多穷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心态。仿佛身家性命都系在那个数字上,稍一牵动就心惊肉跳。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当然,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由不得理智做主。
「我明白这种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靠杂七杂八的兼职养活自己。*挣得不少,但总是不敢花。我会担心:万一存款花完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那岂不是会饿死?安全起见,我必须留足三个月的生活费才行。那是我给自己的缓冲期。」
文野眼睛一亮:「没错!对我来说起码半年!」
我们哈哈大笑。突如其来的共鸣让文野放松了不少,好像遇到了同类。
在彼此的启发和附和下,我们又找到更多相似的,穷人特有的,「没有逻辑」的信念:
「每个月都有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就感觉要完蛋。」
「挣到*总觉得是这段时间运气好,总担心以后不可能这么顺。」
「所以也不敢贷款。万一哪年断供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真的么?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后,也是*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
他逐渐开始觉得,*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文野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很难理解自己*初究竟在焦虑什么。他*后一次逼自己,是2010年底买车(北京实行摇号前夕),财务状况再度陷入冰点。但他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一回很快就振作起来。这让他更加明确了对*的态度。之后不久他就创了业,后来又贷款买了一套房。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有吃饭的*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没统计过值多少*,算个总数也没意思。」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我当然不是说,文先生的发家全是因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突变。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到他的勤劳、坚强、隐忍、智慧、诚实、以及经验技术,包括这个时代提供的各种机遇。这些才是他赚*的根本。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赚到的只是客观的*。一个占有大量金*的人,却未必一定能「有」*。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中了彩票的穷人很多,能改变一生财运的很少。因为他们没「有」*。
这里的「有」不是占有,而是掌握,是如臂使指的灵活运用。把*变成工具,变成盟友,变成帮忙赚*的奴仆。
穷人永远被金*驱使,而有*人则可以驱使金*。在我看来,这中间的分界线,不只是挣*多少,也在于这个人和金*的关系。
回到文章题目里的问题:一个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的回答是:从他和金*的关系开始转变的时候。
对文先生来说,就是他咬牙买房的时候。那是他**次真正意义上有*。
让你成为有*人的“笨办法”
为新沙发配新椅子,为新椅子配新桌子,为新桌子配新家具,为新家具配新房子,有些人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破产。
泰勒巴纳姆出身卑微,从杂货店店员起家,后来创立了世界上*大的联合马戏团,成为世界上*有*的人之一。
他的**理念和积累**的方法与众不同。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创造和积累**的*简单可靠的方法,认真听听这位白手起家前辈的教导,相信对任何人都不无裨益。
*多舒适,拒绝奢侈
致富的方法中包含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量入为出。正如米考伯先生(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个人物)所说:“一个人,如果每年收入20镑,却花掉20镑6便士,那将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反之,如果他每年收入20镑,却只花掉19英镑6便士,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你或许会说,“这个道理我们知道。这叫做节约,就像吃蛋糕,蛋糕吃完了就没有了。”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身体力行又是一回事,很多人就是在明知这个道理的情况下破产的。
节俭总是意味着收大于支。旧衣服可以再穿一穿,新手套可以暂时不买,食物可以不必太讲究,房子可以住得小一些,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雇别人来做。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出现意外,否则一个人终其一生,肯定可以积攒一笔不小的**。
这一分*,那一块*,如果存起来,加上利息,就会不断增加。如果你再懂得合理的投资和理财,比如在适当的时候投资房地产,将存银行的*换成国债以获取更高的利息,那么,你的**的增长速度将会更快。
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准备上一个小册子,画上表格,记录下你的每一笔开支。
表格可以分为三栏,一栏为生活“必需品”,一栏为“舒适品”,再一栏为“奢侈品”。不久你就会发现,你花在舒适品或者奢侈品上的*,远远超过生活必需品,有时候会超过10倍不止。这样的花费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富兰克林博士说:“是别人的眼光而不是自己的眼光毁了我们。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除了我都是瞎子,那我就不必关心什么是漂亮的好衣服,什么是华丽的家具了。”
就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瞎子,你也不必为了愉悦别人的眼光而跟自己的*财过不去。依靠超过能力的消费来维护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旦事情的真相被揭穿,反而会让人更加瞧不起。
这位朋友不再做这样的傻事了,可是还有许多的朋友每天都在重复做着同样的傻事。比如买了一件新衣服,于是要配上相应的项链、手表、手提包,相应的裤子、皮鞋,然后要更换相应的车子,再往后要上符合身份的饭馆……
这样的消费是没有穷尽的。就算是一个本来很富裕的人,以这样的方式去消费,也很快就会将家财荡尽,就像我那位朋友那样。何况有些人本来就不太富裕。
小心为消费负债
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尤其要小心避免债务。负债会轻易剥夺一个人的自尊,甚至使人们自己鄙视自己。当债主上门要债时,你却无*还债,死皮赖脸,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无赖,不知尊严为何物。
曾经有一个乡下的富翁教育他的儿子说:“约翰,千万别去赊账,非赊不可的话,就去赊点粪肥,它们可以帮你还账。”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万一要赊账要举债的话,也应该是为了投资,为了赚更多的*,积累更多的**。
如果仅仅是为了吃吃喝喝,穿好的吃好的,住大房子,开好车子,在人们面前打肿脸充胖子,那么千万不要去举债。
我很不理解,有些人竟会为了奢侈消费去借债,为了买一件裘皮大衣,为了换一辆新的更好的车子去贷款去负债,这真是愚蠢。等到没*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能够量入为出是多么幸福,简朴的生活同样可以充满甜蜜的滋味。
警惕为鞍买马
我有一位十分富有的朋友,在他因为一笔生意赚到一笔大*的时候,给家里买了一个考究的新沙发。光那个沙发,就花了他3万美元!
沙发运来了,却发现茶几不配套,于是又更换茶几,然后是桌子、椅子,一直到*后将整个家具全部都换掉了。这时却又发现,和容光焕发的新家具比起来,房子未免显得太老太旧。于是拆掉旧房,盖上和新家具相配的新房。
“就这样,”我的朋友说:“为了这个沙发,我的花费加起来竟然达到30万美元。然后为了维护它,我每年还得花11万美元。
想想在此之前,我每年只要花上几千美元,就可以过得相当舒服,而且没有那么多烦恼,没有那么多要操心的东西。
这个沙发*后差点将我拖到破产的边缘,要不是我悬崖勒马,又在朋友的帮助下赚了几笔*,我就彻底的完了。从此我下定决心节制花*的欲望,开源节流,我再也不会做这样为鞍买马的傻事了。”
付出总会有回报
不论你有多么辛苦,也不管你有多么疲劳,都不要把应该现在做的事情推到以后去做,哪怕只是推迟一小时。有多少人只是依靠勤勉就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而他们的邻居却为了每天多贪睡几个小时穷困一生。斗志和勤奋,是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
自助者天助。有些人只是成天坐在那里,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抱怨别人都有机会发财而他却没有机会。在大多数时候,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是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
据说有一天晚上,穆罕默德带着信徒和随从在沙漠中露营,听到身心疲惫的信徒和随从在交谈:“我可不会再拴骆驼了,让真主去管吧!”“不、不,不能那样。”先知说:“应该先拴住骆驼,再交给真主安排!”
尽自己所能去做,再相信天助,或随便你把它叫做什么。但别忘了尽自己*大的努力去做!
别老想着花别人的*
有个年轻人,走路干活都显得懒洋洋的。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老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呢?”那个年轻人读过书,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高的学历。
他说:“我受那么多的教育可不是为了*后来给别人当伙计的。我得自己干,自己当老板。”我说,“这很好呀。那你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开始自己干呢?”他说:“我没有启动资金。”
“那么你这样就会有启动资金了吗?”“我在等待。”“你在等待什么?”“等待我的启动资金。”
接着他就告诉我,他有一个年迈的姨妈,非常有*,“她没几天好活的了。要是她不能够马上就死,那我会再去找其他一些富有的老家伙。
他们会借给我几千块*,那样我就可以开始了。只要拿到启动事业的资金。我一定会干好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真是不敢相信!别说他这样是否真的能够拿到事业的启动资金,就算是拿到了,我也不相信他能够干好。没有经过磨难得到的资金是不牢靠的,这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道理。
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并不会知道金*的真正意义,金*的真正价值。没有自我约束、纪律、节俭、耐心、毅力,总是指望着以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积累去开创一番事业,这样的心态是可怕的,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这位年轻人所指望的那些老人,比如他的那位姨妈,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据我所知,在我们国家富裕的老人中十个有九个是穷孩子出身,白手起家。他们依靠的是自己坚定的意志、决心、努力、执著、节俭,以及良好的习惯,才获得成功的。在他们渐渐发迹的过程中,他们将*小心地积攒下来,才成就了他们晚年的富裕,这也是积累**的*好方法。
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不要老想着花别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忠告。
集中所有力量
执著地敲打一只钉子,使劲地敲,直到它*后钻得很深很透。关注一项事业,坚持干好,直到成功,或者直到经验告诉你可以放弃。
当一个人的精力没有分散,全都执著于一项任务,他的头脑会一直想着如何改进这项任务,那他一定会不断提高。可是要是脑子同时装满了十几个不同的项目、任务,那专注力也会开小差,离他而去。
**也就那么从手中滑落,所以请记住,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时,要集中你所有的力量,尽心尽力地将它做好。在做好这件事情以后,再去做下一件事情。正如老话所说,打铁要一片一片地打,不能全部放在一起打,全部放在一起打,你*后得到的将只会是一堆废铁。
小心这样的朋友
当一个人有*以后,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他身边马上会聚拢一堆人。这些人都自称是他或她的朋友。他们教他怎样打牌,怎样吸烟,怎样识别各种不同品牌的雪茄和葡萄酒,总之,都是让他往外掏*的玩意儿。
辛苦赚来的*很快就在这些朋友的“关怀”下被挥霍一空。有时候他们也会告诉你在哪里哪里,有一个如何如何好的机会,“保证你能大赚一笔!”结果为了赚到几千块*的意外之财,你可能损失几万块*。
这些朋友*擅长的就是对你进行吹捧,在这样的吹捧下,很多人很快就会忘乎所以,以为他们真的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无所不能的大神仙。
你可能听到他们中的一位说:“哎呀,对这门生意我一窍不通,只有你能教我。”于是你慷慨地教他,全然忘了你自己对这门生意同样一窍不通,并且在对方的甜言蜜语下,慷慨地投入1万元,继而追加到2万元、3万元,一直到你*后彻底破产,你才幡然醒悟,可是这时为时已晚。
这时候你才明白自己原来不是大神仙,也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过去的那些“亲密”朋友这时候却一哄而散,只留下你一个人在那里孤孤单单地品尝失败的滋味。这样的事情我见得已经太多太多了,而且相信今后还会见到更多。
千万不要糟蹋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金*。当你有*了才来到你身边的朋友,紧紧跟随你的朋友,将你夸得跟朵花似的朋友,而在你没*时,在你未发迹之前踪影不见的朋友,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你要小心这样的朋友!
不要吹牛
有些人身上有许多愚蠢的习惯,其中有一项就是吹牛。*还没有赚多少,就到处乱吹,**富翁吹成千万富翁,千万富翁吹成亿万富翁。他们这样做非但不会有什么收获,反而时常会让他们陷入无可奈何的窘境,到时候,有人求你借*怎么办?
你借还是不借?有人要求你超出你能力的捐献赞助怎么办?你是捐还是不捐?所以,以我的经验,千万不要吹牛,吹牛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小了说,吹牛可能使你丧失名誉,严重一点,你可能无端地为自己的事业制造许多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
保持正直的操守
正直操守比钻石和金*更珍贵。有个老迈将死的吝啬鬼对儿子说:“一定要去赚*,能诚实的赚*就赚诚实的*;不能的话,也要赚*,无论如何就是要赚*。”
这个建议不仅邪恶无比,令人厌恶,而且集中体现了愚蠢的精髓。实际上他就好像在说:“如果你觉得诚实挣*不那么容易的话,那不诚实的*赚起来倒不难,那不妨去赚不诚实的*吧。”
可怜的蠢家伙,他并不知道,生活中*难的事莫过于不诚实地挣*。一个不诚实的人在商场上根本就藏匿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人发觉,而一旦被人发觉,那么通向胜利和成功的大门就将对他关闭:
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原则,不择手段的人,人们不得不心存疑虑,担心受骗上当,担心和他来往会玷污自己清白的名声。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