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看了两篇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报道。其一来自《证券日报》,标题是《石家庄、唐山部分民营钢企关停去1亿吨产能后将缩减17万个就业岗位》。另一个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标题是《鞍钢分流减员样本调查:16万人减至10万人》。
两个媒体的两篇报道,共同勾勒了一幅产能过剩、行业萧条,企业艰难自救、工人彷徨困惑的图景。虽是个案式的调查,但在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窥一斑亦可见行业全貌。其实不*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境况。
可是,即便所处大环境极为相似,即便承压去产能的不同企业以及不同企业的工人面临着大体相似的窘境,但如果真正正视活生生的现实,而不是以宏大叙事遮蔽个体的残酷,就会发觉,大历史笔法书写的悲情,其实也是注定分出层次的。上面提到的两篇报道就隐约显示,同样的下岗分流、同样是钢铁工人,但因为一个是国企一个是民企,去产能之于个人的影响就大为不同。
在鞍钢,下岗分流员工有“3005”政策,即工作30年或还有5年退休的职工可以居家发工资。如果签订协议,工资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一,去掉社保和个税之后,也还能拿1000多元工资。当然,这还只是政策之一。
而在河北的那家民营钢企,一位员工说,“**钢企对员工分流都有办法,但民营没办法”。
在**钢企鞍钢,是否要签那个“3005”协议,从报道看似乎还有讨价还价余地;而在民营钢企,当企业面临紧急关头而员工究竟还有多少讨价还价的资本,实在无需多说。
民营钢企对下岗分流的员工是否真的毫无办法,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相较于**钢企,办法恐怕也的确没有多少。民营企业兴衰存亡,决定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而对于国企,决定企业存亡的因素究竟有多少不好妄言,但显然不*市场一个。
由于基本上是国企*步**,钢铁行业去产能所下岗分流的职工自然也大都是国企员工。但是,关注悲情、窘迫的大多数,并不等于可以无视那些沉默的少数。实际上,在一个国企占据**优势的行业中,更深刻、更容易遭受宏观经济以及国家政策影响的,其实是那些夹缝中的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员工。比起他们**钢企的同行尚有“内部政策”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后兜底,民营钢企的员工的*后希望,也只可能是冀望市场出现转机。
为什么在同一个钢铁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员工会有如许之大的差异?坦率说,这样的疑问幼稚得可笑。可是,再如何幼稚可笑,这样的现实却明明白白地存在着。它强烈地让人产生疑虑:究竟是市场存在问题,还是人“玩弄”了市场而必定招致报应?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