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的味精是用盐酸来水解植物蛋白得到的,到了1962年,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的原料是塑料工业中的丙烯腈。而1973年,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得到味精的方法开始出现,并迅速取代了化学合成的方法。目前我们吃到的味精,其实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得到的。
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小常识”,是说因为谷氨酸钠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味精必须要*后再加才行。事实上,谷氨酸钠并不怕热,它的热稳定性非常好,270 摄氏度以上才会分解。在一般的烹调中根本不会把谷氨酸钠破坏。
那是不是什么时候加都行了呢?
也不是。谷氨酸钠本身可以看做一种氨基酸,如果食物中存在糖类,氨基酸就会和糖类在烹调的温度下发生美拉德反应,这样,增鲜的效果可能就不会有*后加那么显著了。但是放心,即使发生了这种反应,也不会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成。实际上,像蛋糕、面包等特有的香味,还有红烧肉诱人的味道,很大一部分都要拜美拉德反应所赐呢。
另外,在油炸或油炒的温度下(120 摄氏度以上),部分谷氨酸钠可能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虽然对健康没有影响,但是鲜味也就没有啦。所以,味精还是在临出锅之前再放比较好,这样才能起到*大的增鲜效果。
在美国,味精是一个很招黑的东西(现在仍然是)。经常有人会声称自己在吃完中餐馆的食物后出现睡意、面红、头疼和颈部***症状,一般症状会很快消失。这些症状被称为“中餐馆症候群”,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症状是味精导致的,从而认为味精有害健康。甚至有些人还发起了“**味精”的活动。
但是,这种说法很快被科学啪啪打脸了:各种严谨的双盲临床实验都证实了,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关系。
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吃的大部分蛋白质食物,在烹调过程中都会释放出游离的谷氨酸。这跟味精其实是一回事啊。如果吃味精有事的话,那喝鸡汤,吃牛肉也就不能幸免了。有人会说,会有剂量问题啊。没错,但,**是,味精加太多的食物也就不好吃了,第二是,别忘了,那些蛋白质到体内消化之后,会分解出更多的谷氨酸。这是不能幸免的。所以,味精真的是无辜的,不要再怪它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症状呢?目前科学界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有些中餐馆饭菜不卫生。比如,有些研究提到,可能是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饭菜所致。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症状**是心因性的。当然,*萌的一个解释是:那是因为中餐馆的菜好吃啊!你不知不觉吃多了,然后吃撑了。这些都是吃撑了以后的症状嘛。
当然,说味精“100% **健康”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谷氨酸钠中含有钠啊。平时我们菜肴中总会放一些盐吧,盐就是氯化钠。如果再去放味精的话,整道菜钠的含量很有可能就已经过高了。长时间高钠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发病率哦。所以,如果打算放味精,那就少放一些盐吧。清淡饮食,从我做起!
鸡精和蘑菇精
“一只鸡,修炼了**,好不容易成了精,*后怎么还是给人吃啊……”
“我是蘑菇,我也不服。”
实际上,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蘑菇精当然也不是从蘑菇身上提取的。它们都是很多东西混合而成的复合增鲜剂。
鸡精和蘑菇精,本质上都是味精。除了*灵魂的谷氨酸钠外,这些增鲜剂通常还会添加肌苷酸和鸟苷酸这两种“呈味核苷酸”。说到呈味核苷酸,那就要回到味精发现不久后的 1913 年啦。那时,池田教授的**小玉新太郎发现,干鲣鱼片中的一种核苷酸——肌苷酸(IMP),也会产生鲜味,到了 1957 年,國中明发现,蘑菇中的鸟苷酸(GMP)也能产生鲜味。奇妙的是,当这两种核苷酸酸加入到谷氨酸钠中时,即使这两种核苷酸含量很少,也能使整个体系的鲜味猛增!于是大家就把这两种核苷酸称作“呈味核苷酸”啦。
而且,由于呈味核苷酸产生的鲜味和谷氨酸钠的鲜味有着细微的区别,所以混合以后,鲜味会更有层次感。
鸡精除了呈味核苷酸之外,通常还会添加一些鸡肉粉。这样吃起来就更有鸡肉的味道。于此相对,蘑菇精一般会添加一些蘑菇香精,来产生蘑菇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与味精是纯谷氨酸钠不同,鸡精和蘑菇精往往会添加额外的盐来调味。所以,在使用鸡精和蘑菇精时,一定更要控制盐的使用量,以防止钠摄入超标。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