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春讨论的*热烈的话题莫过于中国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房价的剪刀差。
昨日,上海某均价达每平方米8万元的**楼盘,352套“千万豪宅”开盘当天被*光。杭州城东某楼盘二期*批房源开盘,在摇号开盘2小时后宣告售完,成为杭州猴年*个“半日光”楼盘。深圳、南京等热门城市也出现“裹棉被排队”的“漏夜*房”景象。
报道引起民众的普遍质疑。“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这是在排演电视剧,不必当真”“猴年大戏,楼市传花开锣了”……嘲讽与不屑,大量在网络上传播。
质疑的心理基础有以往经验──之前导演出的“楼盘**”假象太多了。比如北京市住建委就曾公开表示,一些“恐慌性购房”是开发企业制造假象、诱导消费者,某楼盘声称“*次排卡即超过1600人”,其实当时还未取得预售许可。揭穿这种伎俩的,不只是北京住建委。媒体多次报道,那些通过裹棉被、搬睡椅通宵排队购房的买主,其实是房地产公司的员工、保安,甚至是50元一天请来的无业游民。
“*购房”新闻出现的同时,还有几起与房地产有关的事件也正在热传,而这些事件,恰好可以对“*购房”现象作出某种解释。
一是鑫琦资产公司的兑付危机。鑫琦资产致客户公开信,承认出现兑付危机。这家公司在做什么事呢?他们把约2000名投资者的钱筹集到位后,以公司名义在郑州、秦皇岛和海南买房。开发商给的价格很低,而且承诺一年以后回购。房地产公司以不断上涨房价的方式,维持20%以上资产回报率,让鑫琦资产公司和投资者分配。然而,房子卖不动了,房价涨不上去了,这种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该危机在上海涉金额达19亿元。
二是上海链家被要求下线金融产品。这种金融产品,就是为资金不够的买房者提供资金。假如*付要200万元,购房者只能拿出100万元,缺少的100万元由中介公司的金融服务垫上。这种以金融服务促买卖成交的方式,在很多房产中介公司都存在。链家销售额中大约有2100亿元使用了杠杆成交,整个中介行业通过“场外配资”实现购房成交金额早已超过1万亿元。
当大量分散资金在各种诱惑下集中到资产管理公司而成大额资金时,购买几百套房子甚至整个楼盘是不难的。但这种买卖,已不是传统意义的商品交换行为,而完全是一种资本游戏,不断推高房价的过程中积累着金融风险。而中介公司的金融产品,以大量场外配资助推着房产交易,表面是楼市的火爆和房价的欢歌,实际却是不断扩大的金融杠杆在助长着房地产泡沫,聚积着一环扣一环的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教训还在眼前。次贷危机不就是银行向一些本来不具备购房还贷能力的人发放贷款?不就是大量资产证券化?时下中国一些商业组织在做的,不正是这样的事情吗?理财公司帮投资者买下大批房,实现资产证券化;一些人聚集资金炒房;中介公司为炒房者提供配资……都是在把本已严重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不断推向深渊,把金融风险不断扩大。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