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手工地毯有悠久的生产历史,以前生产规模很大,厂房遍布每个乡镇。庄浪手工地毯也因其原料好、工艺精、花色品种全等深受客商青睐。尤其是手工艺术挂毯,以其*特的形式表现生活美,更具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曾经风靡一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但就是如此红*的产业,也难逃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因为手工地毯在清洁、保养等方面的缺点,加上织毯过程费时、成本高等因素,逐渐在家用装饰中被陶瓷地板、木质地板所取代。上世纪90年代末期,庄浪许多手工地毯生产厂家或加工点无奈关闭停产,从事手工地毯加工的工人大多选择另谋出路,只有极少数人继续坚持,而徐若强就是其中的一个。
图文无关
在庄浪县水洛镇李庄村,说起地毯,村民们都会提到村党支部书记徐若强,称他是庄浪手工地毯的传承人。
记者近日走访了他。54岁的徐若强快人快语,向我们讲起了他的织毯经历。1982年,年仅17岁的他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庄浪地毯厂,当了名初级工,跟着师傅学习织地毯的手艺。由于悟性好,加上勤奋好学,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成了车间里响当当的“小技师”,当上了车间技术监督员。
在县地毯厂当了10年技术监督员后,1992年,徐若强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向亲戚朋友借*,在李庄村办起了自己的地毯加工点,生意兴旺时期,厂里职工多达80人。后来,在全国地毯行业整体不景气、县地毯厂面临倒闭的情况下,徐若强的地毯加工点也受到了冲击。为了不让庄浪手工地毯的技术“失传”,徐若强硬是凭着内心深处的那股认真劲儿,坚持了下来。他不断改进工艺,健全作业流程,开始成品加工。在他的带动下,李庄村的地毯产业在庄浪一枝*秀,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李庄村也成了庄浪有名的地毯村。去年,全村地毯收入达到200多万元,许多村民也因此有了创收门路。
徐若强领我们参观地毯生产流程,在织毯车间,记者看到四五个妇女正在织毯,只见地毯上美丽的“牡丹花”夺目绽放。剪毯车间里,一名技师正在织好的毯子上剪边纹,剪子在她手上是那么娴熟灵动。徐若强告诉记者,剪毯是功夫,培养一个剪毯工得两年的时间。
走进成品室,里面存放的地毯各式各样,徐若强介绍说,他们生产的地毯有30多种规格,有龙凤、牡丹、佛手、三龙和琴棋书画等40多种图案,是根据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习惯和客商的需求定做的,有的大方典雅,有的艳丽缤纷,有的富贵华丽,充分体现了庄浪的文化底蕴和庄浪民间艺人的艺术**力。
徐若强还说,在织地毯的过程中,染线是*复杂的活,技术要求高,不能用自来水,要用地下水,还要化验水质,根据水质添加硫酸、醋酸等化学成分。为了染好线,原先对化学一窍不通的他学会了很多化学知识。现在的他能染三百多种颜色,而且色泽饱满,极少雷同。
谈及手工地毯的发展前景,徐若强说,现在正处在“回暖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手工地毯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不断凸显,价格也随之上涨,问题是近几年羊毛和工价上涨过快,手工地毯成本高,利润薄,职工工资相对较低,一般年轻人看不上干这活。就庄浪的现状看,现在的织毯工大多是城里陪读的,她们在接送孩子以及做饭的闲暇,才到这里织地毯,既缺乏专业技术,又不稳定。
“虽然地毯这个行业面临着挑战,但我*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徐若强说,“**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让喜欢织地毯的年轻人学好这门手艺,享受编织地毯的乐趣。”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