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外贸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有企业甚至认为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更难过。2008年的时候,金融危机刚来,外贸有一个滞后的作用,因此效果不甚明显。目前,发达经济体总体情况现在还不是特别理想,中东、非洲都出现了**上的波动,整个市场确实是不景气。企业也感觉到内部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包括人力、原材料等,今年出口的压力肯定大。
《家,N次方》中“外转内”的薛茂祥就经历了转型失败,遭致竞争对手陷害*终宣布破产的结局。可以说,“外转内”并不是所有出口企业应对危机的万灵丹。
说转型容易,做转型难,记者在展会现场采访了一些家纺经销商,他们表示外贸和内销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能来参展的肯定都是多少有些实力的企业,在家纺行业里占大头的却是中小企业。(他们)出口主要是给国外品牌贴牌,在业内成功转成内销的很少。”
外转内究竟难在哪呢?无论是产品定位、渠道建设、品牌**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能熬得住,熬得起的。
国外认可的家纺风格,国内并不一定接受。只要贴牌还有利可图,做惯了贴牌的中小企业就不愿轻易改变路线。虽然在国外亚麻被视为一种**面料,但是依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家纺四件套使用略显“粗糙”的麻布,还是让人有些接受不了。同样,从设计上说,转型也不是简单地从购买国外画稿转变成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这包括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定位,追求快速****的企业又怎么能容忍浪费时间?于是抄袭、侵权比比皆是,成为了行业的怪圈。
渠道是终端市场的脉搏,企业走内销之路不仅要拓展渠道、培育终端客户,还要保持与卖场、设计师等和沟通交流、合作关系。从各个城市的布点到电子商务的渗透,传统、新兴渠道都不是企业可以一蹴而就的。漫长的过程必然带来高昂的渠道建设费用,且店面选址、入场商场等本身就有一些不可控因素。虽然走电子商务B2C的渠道比传统渠道虽然省了很多成本,但几乎没有什么品牌和消费者忠诚度可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品牌的追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很多出口企业都在抱怨,同样的一件服装、一个包、同样的加工厂,换成不同的品牌标志,零售价格却是天壤之别。在抱怨的同时,不妨思考品牌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品牌是*核心的竞争力,却也需要长期有效地经营,提高品牌认知度。而品牌是否具有号召力,要看产品本身能否体现其个性。
以海宁许村为例,约9600家的家纺企业中,两千万元以上销量的企业只有170家左右。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企业的现实出路,也将产业集群逐渐推向台前。面对转型的层层压力,除了企业的自身摸索,**、协会又如何看待转型,并为转型提供良策呢?
针对目前的家纺企业转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当然我们要有一种趋紧的准备,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我们经济在下行过程中,一般实体经济受冲击多一点,实体经济竞争性行业难度更大一点,竞争性行业中中小企业更难一点,纺织方面有趋紧的准备。同时现在企业产品开发的意识非常强,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都是很好的。我认为今年不可能会很糟糕,我们讲要有趋紧的准备,出口会有点影响。”
王会长也给出了企业转型的建议:除了研发,家纺要继续往终端走,从生产往生产服务型走。第二个,未来以**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也是很重要的,推进兼并重组是未来纺织从大到强的必然趋势。现在我们的企业非常重视前端研发设计,终端还需要继续努力。
浙江省绍兴市贸促会会长楼芳也表示:“作为**部门,我们贸促会会起到中介的作用,做一些引导和推动,一方面是搭建平台,不断**机会帮助企业走出去,去推销自己、展示产品。第二个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引导企业转型,这个转型不是纯粹的转型,是内外销的结合。这些必然带来很大的改变,可能产品、参展方式、营销网络等都要转变。同时,我们**也在考虑产业集群的大力**,把企业打包营销地域的品牌等。可以说,从政策上面我们会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后记:目前国内家纺市场还是大有可图的,但良机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的。从长远分析,内销绝不是企业暂避风头的机动手段,外转内需要企业结合自身作出长远战略举措。外销型家纺企业面对的已不是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内销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的问题。如何挖掘潜力,把整个行业的蛋糕做大,这才是每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家纺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