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水” 浇出致富路 ——定南县着力打造**扶贫致富样本 在定南县的农村有三位“名人”,经历了咸鱼翻身般的致富历程。一位是从居住深山帮人看护山林勉强过日子的贫困户,一年间成为在社区居住在深山养蜂的致富能手;一位从养了20多年鸭仍未脱贫的“老鸭户”,到如今山上种油茶、山下养鱼养鸭的现代农场主;另一位则是60多岁的农村老妇华丽转身成“上班族”。近日,笔者走进该县龙塘镇龙塘新村和岭北镇大坝村,一探究竟。 全面识别 从粗放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笔者刚到龙塘镇龙塘新村,就仿佛走入了诗画中:一幢幢二层*立“小洋房”整齐排列,干净的村道旁林木葱郁,与远处青山交相辉映。在村民刘银芳家中,他正把刚割下来的蜂浆打包装罐。 “我原来住在湖江村,属深山区,主要靠帮人打理山林**生活,去年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建起了新房。”刘银芳说,“以前我一直担心搬迁后的就业问题,扶贫工作队的**看到我在老房子里有一箱蜂蜜后就给我介绍了养蜂**,帮我在老房子里建起了养蜂场,去年一年卖蜂蜜就卖了500多斤,收益比看山林好多了。” “湖江村处于深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针对该村贫困户的情况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制定了整体移民搬迁计划,并通过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扶贫力度和效率。”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说。 近年来,定南县为使扶贫对象快速脱贫,深入宣传党和**的扶贫政策,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低生活**制度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衔接,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和**复核,**识别贫困对象,并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 因户施策 从漫灌到滴灌 笔者在龙塘镇龙塘新村走访的过程中,在该村村部看到这样一张贫困分析表——村民郭爱廷20多年养鸭难脱贫情况分析:一是受养殖技术和养殖设施限制,小鸭死亡率高;二是受市场风险波动影响,投入成本较大,造成****;三是缺乏信息平台。扶贫解决方案:技术方面,委派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实地教授经验。资金方面,协调农信社帮其贷款。销售方面,镇**提供信息平台,并帮其建立起网络销售渠道。 解决贫困户短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容易,但是如何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真正走上小康致富之路才是难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无法**解决贫困户的困难。为此,定南县在**扶贫帮扶过程中进行“滴灌”,而干部就像“滴灌系统”的管道。结对帮扶实行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的“五定”包干帮扶制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产业与搬迁同步发展,在制定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的同时,各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并给予帮扶对象必要的培训、资金等方面支持。 立体帮扶 从单一到多元 今年60岁的定南县岭北镇大坝村农妇陈芳娥乐呵呵地说:“我现在就跟你们年轻人说的‘上班族’一样,每天工作8个小时,按月拿工资呢!” “这个供港蔬菜(菜心)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日产菜心2500余公斤。别小看它,它可是我们村民的‘生*地’。”岭北镇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邓桥辉说道,“村民以每亩250斤谷的价*流转土地,不劳作就挣了一份‘土地*’。”不仅如此,蔬菜基地聘请村民当摘菜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工资70元,有效解决了村里留守村民就业问题。” 近年来,定南县在**扶贫工作中除了发挥**帮扶作用,还积极引进企业,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企业和社会扶贫道路。同时,该县通过不断加大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扶贫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