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他们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俩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往前奔。沿途欢歌笑语,人来乍往,充满快乐的气氛。
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锄,忙了夏锄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时间没来岳丈家了。久不见的亲朋近三分,何况这是自家的姑爷。当地有个形象的比方描写丈母娘见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母鸡”,直乐的不知该怎样招待才好。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身子不着炕。连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哝哝说开了风凉话:“妈,咋对我就没有这样亲热过?”这时母亲定会说:“傻闺女,等你以后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烙饼、凉面、凉粉或蒸馍,临走前还让吃“烙旋”这种烤制的面饼。在万荣一带让吃煎饼,煎饼里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蜗炼五色石补天,希望自家女儿能象女娲一样精明强干。在安邑解州一带,岳母招待姑爷,以“胡饼”为佳品。这种饼用南瓜丝与精面粉和在一起,烙制而成香味四溢,松软好吃。在万荣,六月六这**,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馍、甜瓜等食品及竹帘、凉席、雨伞、蚊帐等夏令衣物。尤其不能忘记的是,送的馍馍里面要夹碎肉,蒸熟后必须裂开口,称为“张口馒头”,象征女儿早给婆家生儿育女,增丁添口。
关于“六月六,走麦罢”的起源,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因是晋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贵,刚愎自用,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是跟随晋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让贤”的美名,人虽已安葬.可他的儿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难平心中怨愤,想替父亲出出这口气。恰巧这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出去放粮,说定六月六日回家过寿,他的女婿就决定乘祝寿之际,刺杀丈人,为父报仇。细心的女儿探知此事后,连忙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听取亲家的忠告,内心受到谴责。他得知女婿要刺杀自己的消息后,不但不责怪,还主动给女婿陪了罪,和解了双方的矛盾。以后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儿女婿接回家来,合家团聚。这事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逐渐形成了“走麦罢”的习俗。
有趣的是,与晋南隔河相望的河南卢氏县的老界岭以南地区也流传着过“六月六”的习俗。这**,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所带的礼物除油炸食品外,还有新衣、新鞋、新袜,祝愿双亲手安度夏,当地俗称“望夏”。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解释这一习俗。出生在老界西南的一位姑娘,出嫁之后尽管婆家家境贫寒,仍不忘娘家父母恩情,时常送些吃、喝、穿、戴,特别是每年“六月六”双亲生日这天,她拿上提前做好的衣服,和用新麦面蒸的白馍,炸了麻花,回家给老人过生日,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顺女儿。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形成了。
晋南“走麦罢”的传说,以三晋古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解释了这一习俗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河南卢氏六月六“望夏”习俗的传说,以歌颂普通民间女子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为主旨,对这一习俗作了解释。但溯其真正原因,还在于这一习俗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上。山西晋南和河南卢氏都是主要产麦区,每年六月六前后,小麦就收割完毕,处于农闲阶段,这正是探亲的*佳时期。
太原锣鼓的*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艺之娴熟,实属国内罕见,绝无仅有。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习俗中*占鳌头的地位和作用。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时代,先后在“*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鼓”。
跑场秧歌和划旱船
跑场秧歌是太原闹红*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清之季年开始搬上舞台。但是进人舞台后,并没有影响它在正月十五的红*热闹中舞之于街巷,歌之于乡间的表演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民间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旱船队中的人物造型“打渔杀家”、“刘三推车”、“刘海砍樵”、“白蛇许仙”等等,边走边舞边歌边唱,都是跑场秧歌以划旱船来进行街头表演的一种形式。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