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取得长足进步
中国500强企业进步差距与挑战,**金融危机仍然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经济刺激政策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大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500强门槛明显提高。与2010中国企业500强相比,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有了大幅提高,年营业收入从上年的110.8亿元提高到了141.98亿元,增长了28.1%。
(2)经济效益大幅增长。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纳税总额都高速增长,尤其海外营业收入总额增长率达到53.55%,海外资产总额增长率达到38.90%,海外员工总数增加了35.48%。
(3)兼并重组在大企业成长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500强中的182家企业共并购重组了1112家企业,一些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地方**主导的兼并重组迅速成为世界500强的超级公司。
(4)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成长和转型中的作用。500强中的422家企业共拥有**数量达到22.08万项,较上年增长了30.22%,其中** **数量达到5.88万项,增加了12.86%。
我国大企业的崛起是过去10年发生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大事件。一大批规模庞大、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的出现直接改变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面貌,甚至对**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格局也有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如同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一样,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企业500强与跨国企业相比存在的*大差距,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大挑战。
中国企业500强存在的差距
1.规模和效率差距
从2010年商业银行、民航、商业零售、汽车制造、钢铁、家电等20个行业的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之间的比较看,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行业*大企业相比,我国只有建筑施工行业**于世界同行,商贸、石油、邮电通信分别在90%、80%和60%以上,银行和冶金在50%以上,其余行业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同行业企业。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6%、只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7%。
2.产业分布的差距
我国500强企业多集中于重化工领域,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1世界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50%,而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不足30%、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足40%。世界500强企业有45个行业,其中23个行业有中国企业进入,还有22个行业没有中国企业入围。这些行业或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如制药业、半导体电子元件业;或需要对消费者有深入的研究和透彻把握,如食品生产业、娱乐业、专业零售业,或需要**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如电子电器设备批发业、**品批发业、食品批发业、网络服务和零售等,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
3.技术创新的差距
10年来,我国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质的变化。从已报数据上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平均只有1.41%,与上年的1.40%相差不大。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营业收入超过10%的只有1家;在5%~10%之间的有11家;在3%~5%之间的有63家;在1%~3%之间的有129家;有218家的研发投入比小于1%。研发强度在5%以上的仅占全部422家企业的0.28%,研发强度在3%以上的仅占17.77%。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500强企业的增长,仍然不是靠技术进步推动的。
4.跨国经营能力的差距
中国500强企业虽然规模越来越大,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化水平、**化水平却并不高。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的企业仅有11家,海外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仅有11家企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500强企业都是“本地性企业”,在境外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不高。另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对中国部分跨国企业的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4.8%,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也远低于同属“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俄罗斯是54%、印度是41%、巴西是40%。这表明大多数的中国大企业仍然是用中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市场挣中国人自己的钱。从**化品牌看,在Interbrand每年颁发的**品牌100强的榜单中,多年来没有1家来自中国的品牌。
[page]
5.资源利用的差距
从企业能耗看,20世纪80、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在2000年和2001年这一数值还降低到0.4左右。但从2002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迅速上升,2003年和2004年这一弹性系数达到近几年*高的1.5~1.6,2005年以后在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政策的作用下这一系数降低到1以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一系数又有上升态势。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317.8%,同期以标准煤衡量的能源消费增长达到203.9%,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接近于1。能源和原材料按比例投入,劳动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下降,属于典型的外延扩张型增长。
中国企业500强面临的挑战
1.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挑战
从**经验看,重化工阶段往往会诞生一批大企业。我国自2002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期以来,产业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化工趋势,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与2002年相比,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煤炭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了7家,化工行业增加了12家,冶金行业增加了21家,机械行业增加了9家。在产业结构日益重化的同时,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日显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节能减排作为应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治本之策和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硬性考核目标。大企业是耗能与排放大户,也是各级**完成节能减排硬指标的重点关注对象。“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更细致,更严格,在任务分解的压力下,大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有增无减,如果我国大企业转型升级缓慢,过多依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发展方式,资源环境的约束将成为难以逾越的瓶颈。
2.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挑战
大企业决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方向,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主导的;大企业决定社会资源的配置,它们整合**资源,在*具附加值的地方把产品销售出去;大企业主导供应链,它们监督价值链上所有的生产者和供应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产品和服务,承担的责任越大,收益就越大。
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驱动因素不外乎核心技术、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品牌和垄断资源五个方面,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不同,对这五种因素的依赖就有差异。客观来看,资源垄断和规模经济目前仍然是我国企业做强做大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品牌和供应链管理,*差的是核心技术。从2011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看,我国入围的58家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另有22个行业中国企业没有入围,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对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品牌、核心技术、**供应链、长周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等,这些方面的不足体现了中国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中国大企业迈向世界一流行列的*大挑战。
3.**化的挑战
虽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在增加,但距离真正的跨国公司、甚至是**公司,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56家企业申报了海外收入,它们的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4.13%。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向**公司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跨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发展战略,注重在**范围内吸纳整合配置资源,打造**型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国企业逐步开放,面对世界跨国企业对国内市场咄咄逼人的攻势,仅仅固守本土市场已经难以取得竞争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参与**竞争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选择。
4.管控能力的挑战
大企业一般都实施集团化运作,大集团往往还会下辖小集团,由于规模和多元业务的关系,管理层级较多,管理幅度较大,企业管控的复杂性很高。另外,我国许多大企业都是靠外延式扩张形成,往往是“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或者是大规模的市场化兼并重组,管理整合的滞后比较普遍,使得企业管控的基础相对薄弱,突出表现在许多集团公司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往往采用不同标准;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脱节,没有形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协调统一的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反应敏捷的“管控经络”,也无法实现公司管理从条块分割向协同运作转变、从资源分散向优化配置转变。客观来看,我国大企业治理僵化、集团战略不清晰、总部空心化、事中控制多、事前事后控制少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广泛存在,在造成企业效率低下的同时往往会累积难以预测的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5.体制和政策环境的挑战
尽管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赋予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治法律地位,国家于2005年、2010年分别两次出台了“三十六条”意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是客观上国家对于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看,成立国资委的目的是为了将**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管理职能分开,国家主要从国有资本出资人角度管理企业,但是由于所有制的传统思维影响,国家政策资源大量地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是不争的事实。在政策支持失衡的环境下,民营大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受到严重影响。据中国500强数据统计,十年来入围前1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一直在10家以下徘徊不前,另据2010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对171家民营大企业的调查,有44.4%的受访企业认为体制和政策环境是阻碍经营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48.1%的受访企业表示一些行业的行政垄断依然没有打破,有1/3的受访企业认为产业准入限制和缺乏平等竞争环境是目前主要的困难与挑战,体制和政策环境的障碍依然是困扰大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我们国家的二胎政策放开时间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使得母婴用品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爱亲母婴生...
孕婴用品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正所谓有竞争就有机会,于是不少人看到开孕婴用品店的商机。因此,不少朋友都...
金火旺木炭机这个项目的市场竞争不大,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投资前景十分可观。金火旺木炭机市场的发展一直得...
现在母婴行业的广阔发展,让更多的投资商有了加盟意愿,在众多的品牌中,福娃孕婴用品店就很受人们喜爱,请...
金火旺木炭机可以加盟代理吗费用是多少钱?我们知道在木炭制造机设备中金火旺是家非常有实力的公司,那么金...
哪个牌子的木炭制造机比较好金火旺木炭机多少钱一台?无烟木炭一直以来在市场上的销量都是久居不下,而且利...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