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庭,她历尽苦难,咬紧牙关;面对工作,她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诠释着自己的热情;面对邻里群众,她热心帮助,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她,就是柳林县成家庄镇马家梁村里人人尊敬的葛志荣。
婆婆在床瘫痪七年,葛志荣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去世。1999年6月儿子出外打工发生车祸,不省人事,经太原市**人民医院*救才转危为安,却也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三个月后的**,老公又出车祸,腿被汽车压成粉碎性骨折,由于营养不良骨伤没有**好,右腿已经萎缩。不久女婿又发生车祸,*救无效离开人世,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00年4月女儿突发心脏病,病情十分危急住进了吕梁市**人民医院,葛志荣不分昼夜四处筹*,保住了女儿的生命。接着老公腰间盘严重突出,孙子、外孙又相继患上心脏病……老公不能下炕、女儿不能离母、孙子们不能没人照顾,一切的一切无不摧残着这个苦命的女人,但是,葛志荣没有倒下。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把悲苦化做无穷的动力,把一个苦难的家庭温暖成为受人敬慕的和谐之家。
她担任村妇联主任、计生代办员、劳保代办员,她尽心尽责服务村民,热心帮扶周围群众,深深地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本村的白丸丸受伤后处置不当导致严重过敏,有过过敏*疗经验的葛志荣知道后立刻跑去给予及时处理,坚持半个多月照顾左右,直至白丸丸**康复。
本村的葛亚飞刚满周岁的女儿,被热水壶里的开水烫伤了左脚,医生鉴定三度烧伤,半个月跑了多家医院,已经花费1万多元,效果很是不理想,由于经济困难只能在家*疗,回村后求助葛志荣。葛志荣当时正在离石看护80多岁生病的父亲,接到求助后,她二话不说,让别的兄弟姐妹代替自己,及时赶回村里,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展开了对孩子的左脚**医*,每日两次清洗换药、精心护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半月后,孩子的脚伤基本得到**。
类似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现在的马家梁群众有困难已经习惯了先找她。爱停留在家人之间,是小爱,如果把爱延伸到亲朋、邻里和彼此不相干的人身上,就成了一种大爱。遇到困难不被打倒是强人,能越挫越勇的更是强中之强。每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无不被她的事迹感动,无不对她肃然起敬。
孝心赢得全家福
一个外乡媳妇,背井离乡来到岚县普明,全心照顾三个孩子和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任劳任怨26年,成就了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她就是吕梁市岚县普明镇普明村的吕冬梅。
吕冬梅是平遥人,年轻时从艺进入普明晋剧团。1987年,她与普明村赵爱生结为夫妻。赵家家境贫寒,公公赵全只白内障双目失明,婆婆常年打工在外。面对恓惶的生活,善良的吕冬梅没有嫌弃,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可怜的家庭中,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兴家创业,更是全心照顾失明老公公的生活起居。她的孝心散发着*热的光芒,感染着周围的人,她的贤淑与乐观,让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公公赵全只一开始还可以勉强识路,到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上厕所也没人引路,吃饭、喝水也不能自理,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吕冬梅看出了公公的心事,经常陪他聊天进行开导:“我不嫌弃你,有我冬梅在,决不让你老人家受罪。”吕冬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执着地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担。
老公公是地道的农民,没文化,多年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随地吐痰,他的住处凌乱不堪,更不注意卫生,衣服上、被褥上沾满了烟灰。冬梅从没发过脾气,而是耐心细致地清理、打扫、洗涤。衣服、被褥上哪怕有一点脏,她马上洗换。2012年的**,老公公吸烟时不慎烧着被褥,却因看不见燃烧部位,盲目浇水灭*,结果水浇了一炕,而*星没灭。冬梅闻到焦味,及时赶来灭了*,收拾了残局,并给予老人安慰,感动的老人热泪横流。老公公现年82岁,就这样冬梅伺候了26年。“有这样的一个孝顺媳妇,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是我后半生*大的幸运。”老公公逢人便说。
吕冬梅不但孝敬老人,还和睦邻里,不管谁家有个大小事情,她都会主动去帮忙,人们非常信任她。街坊邻里的人都说她是孝敬老人、关爱家庭、团结邻里的好楷模。吕冬梅把她*宝贵的亲情和真情献给老人、孩子、丈夫和周围的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家庭、献给了社会。那颗纯正善良的心,赢得人所敬重、社会好评,多次获得好媳妇和道德模范标兵美誉。
孝敬公婆的好儿媳
在山西省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少年来无怨无悔地悉心照料服侍患病婆婆,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美德。她就是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的郑贵香。
2004 年,公公卜文生因病*疗无效病逝,患有多种老年病的婆婆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为了解除老人的寂寞,照顾更加方便,她主动和婆婆住在一个屋里,在婆婆*孤独痛苦的时候给她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丈夫工作繁忙,家庭生活起居的重担就落在了郑贵香的肩上,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给婆婆买这买那,每当赶集时,老太太一手拄拐杖,她一手搀着婆婆的腋下,迈着碎步陪伴左右,让老人的心不再孤独。
2006年,婆婆范会云不幸被蛇咬伤送往医院,又吐又泻,作为儿媳的郑贵香从未嫌弃,悉心照料婆婆的生活起居,直到病愈出院。有一次,婆婆突患脑梗,住院*疗二月有余,郑贵香把上学的儿子女儿托付给村里的亲戚照顾,坚持在医院悉心照顾婆婆,直到婆婆病愈出院,受到了医生、护士和病患的高度称赞。多少年来,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非常融洽,成为邻里羡慕的和谐之家。
由于老人上了年纪,经常发生便秘、小便失禁、咳嗽之类的老年病,同时又患有糖尿病,对饮食的要求比较高,而她总忘不了按时喂老人服药,向医生咨询日常饮食上的禁忌,并在每天的早午晚三餐中严格注意,几年来从没有给婆婆吃一顿不合适的饭菜。
看着儿媳多年对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作为婆婆的范会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2013年,由于患有糖尿病,婆婆范会云脚趾发生感染,她怕连累家人,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的状况,一个人独自忍受疼痛,直至感染部分出现坏蛆。当郑贵香发现这一情况后,**时间便联系丈夫把婆婆送往省城医院进行*疗,经医生诊断,需手术切除坏死部分。而手术费用也相当高,这对本身债台高筑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婆婆范会云准备放弃*疗,觉得人总归要死,不愿再去累儿女,当郑贵香得知情况后,立刻和丈夫商量,决定凑*给婆婆*病,在夫妻两人的共同努力和身边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凑齐了手术费用,给婆婆顺利实施了切除手术。
多少年来,郑贵香就是这样坚持着,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关心照顾婆婆,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农家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用爱撑起一片天
王金凤原本是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人,于1980年嫁到侯郭村。她的丈夫整整大她17岁,现在已是72岁高龄。而她的家里还有一位102岁,并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症的妈妈。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她既要忙田地里的农活,还要整理琐碎的家务,照顾年事已高的丈夫和患病的妈妈。妈妈患病后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而且每天需要服用价格昂贵的药物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可王金凤不嫌弃老人,总是细心照顾,端饭喂药、清洗衣物、倒屎倒尿。为了妈妈的病情能有所好转,她坚持每日三餐不重样,迎合妈妈的口味。睡觉前为妈妈洗脚、按摩身体,等妈妈睡后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房休息。每年她都要给妈妈买几件合身的衣服,妈妈高兴,她就满心欢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地付出,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执着为整个家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空,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
作为人妻、人母和人女,她尽心尽力,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关心和体贴丈夫,没有因辛苦而有丝毫的懈怠。为了家人,她任劳任怨,几十年来组成的家庭一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至今,在越来越多的人中传颂开来,成为美谈。
患难与共 相伴一生
一边精心伺候丈夫,使他从瘫痪在床到现在的跚跚迈步,一边又要照顾年迈老人,教育上学的子女。她的善良感召着乡邻,她就是陵川县附城镇后山村张宁。
2008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张宁的丈夫王*平突发脑出血瘫倒在地,从此,张宁一肩挑起了照顾丈夫和整个家庭的重担。
在丈夫*初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张宁日夜守在病床前,时时刻刻关注着丈夫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盼望着梦中的丈夫能够尽快醒来。有一次,看到丈夫的脸通红,着急的张宁赶快叫来医生,医生说大便干结,需要灌肠,结果还是不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张宁毅然用自己的手指一点一点地往外抠,看到丈夫舒服的样子,张宁的心里充满欣慰。每天几十次翻身、拍打,用热水擦身,估摸着丈夫饿了,便弄好流食,轻轻地送到丈夫嘴里;感觉着他要方便了,便不声不响地处理得干干净净。在张宁心中,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是夫妻就得能同甘苦共命运,其中一人倒下了,另一半就得做到不离不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疗,丈夫的病情**天地在好转,慢慢地还能够含糊不清地说话,在别人的帮助下半躺半卧甚至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在这些个漫长的日子里,张宁每天都在悉心地照料着丈夫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为帮助丈夫能够尽快康复,她给予丈夫婴儿般的细心呵护,每餐都要看着丈夫把饭吃完,让丈夫有足够的营养**体能;每次都要监督丈夫科学地服药,让丈夫身体各项机能尽快**;每天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一字字一句句教丈夫认字说话,让丈夫慢慢**语言表达的能力;每天清早搀扶着丈夫外出晨练,让丈夫慢慢**肢体运动的功能。
结婚近二十年来,张宁从来没有和公公婆婆生过一次气、红过一次脸、拌过一次嘴,是邻里街坊眼中的好媳妇。丈夫病倒后,她更是挑起侍奉公婆的重任,在精心照料着丈夫的同时,她把公婆的冷暖温饱、头痛脑热时刻挂在心上。
6年的风雨辛酸,张宁挺了过来。现在,丈夫**比**好,她的家庭温暖和睦,博得了邻里乡亲的啧啧好评。
孝老爱亲美名扬
郑新娟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公婆虽年近花甲,但身体健康,她和丈夫在务农的同时,又办起了一个小型面食加工坊,生意兴隆,日子过得红红**。但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丈夫红平身体不适,而且逐渐恶化,脚部肌肉麻木、没有知觉,一家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94 年儿子顺利出生,庭院里刚刚有了罕见的笑语,不幸却又笼罩了这个家庭。1995年公公因高血压、脑血栓住院*疗,由于*疗及时,经精心照料,生活能勉强自理。但1997年以后,丈夫的病情加重,开始还能拄着拐杖行走,后来干脆不能站立了。为了给丈夫*病,她四处向亲戚朋友借款,先后两次和丈夫到太原*病。然而,在省城的医院多次*疗后,效果并不理想,*没少花、病没好转,红平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祸不单行,2003年 2月,婆婆又身患梗塞、半身不遂,公公身患尿路结石,公婆老两口同时住进了长*和平医院。一边是家里躺着不能自理的丈夫,另一边是得在长*伺候公婆。公婆出院后,公公的病情逐渐好转,婆婆的病情逐渐加重。一家仨病瘫,还有上学的儿女,里里外外全靠一个弱女子支撑着,压力可想而知。
2007年9月,重病的婆婆在临终前握住了郑新娟的手:“娟,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呀!这个家就交给你了……”郑新娟含着泪,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婆婆病故后,郑新娟东拼西凑,多次带着丈夫四处求医,由于*疗希望不大,也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无奈,她只好和丈夫又回到了陵川。
郑新娟的一双儿女成绩优异,女儿考上了大同大学,儿子考入陵川一中。儿女学业有成本该高兴,可她却又为学费发了愁。经多方救援,县团委解决了1000元,向生源地贷款送女儿上了学。为养家和供儿女上学,她骑自行车走街串巷、起早贪黑地送过报纸,但*终因为还要照顾家里有病的丈夫和公公而放弃。
郑新娟的孝心和真情,赢得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表彰,她先后荣获晋城市“十佳孝亲敬老楷模”“山西省十大孝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好儿女、好媳妇”“孝老爱亲模范”“陵川好人”“晋城好人”等多项荣誉。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