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山区鳅背纹和济源鱼子纹都是开采于宋代的歙石,对这两种外观类似的石材如何辨别并规范其名称,笔者未见历代论砚的文献资料提及,直至当代才有少数学者讨论了这一问题。
穆孝天、李明回两先生合著的《中国安徽文房四宝》第四部分李著“歙砚”中有三处介绍鳅背纹。作者在砚山老坑多种石品中,按发墨利毫的传统标准*推罗纹石,而认为罗纹诸品中“*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及细罗纹、暗细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出水的精品。”“鳅背纹,又称满盆鳅,与犀角纹共质”。这是对该石质地的评判。在介绍该石纹饰时作者提出,其石表皮呈黄色,肌理显苍褐色;“表里都布满类似竹根剖面之黑点”;“凡石色苍褐,黑色斑点若续若断、比较密集者,称为鳅背纹。凡石质之保留表皮黄色,同样布满黑色斑点,有如鳝肚斑点,则称之为鳝肚纹。”在论及该石稀有程度时,作者称,这种石材“久已不传”;在歙石诸品中,“千不一见。”(该书141页、143页、153-154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该书务实求真,用笔慎重。如将鳅背纹纳入砚山(龙尾山)老坑范畴,但未言明具体出于何坑;对该石料的某些纹饰特征,也未及和历代流传较多的鱼子纹歙石加以比较。这里我们拟结合实物,略陈管见,对李著等当代学者所论略作补充。
这是一方清代鳅背纹刻花小楷砚(图一),纵10厘米,横14.2厘米,高3.1厘米。色苍青,肌理满布炭质小斑点,似竹根剖面;砚面纵向,有两条细而长的线眉,显于砚堂,透至砚池。后一特征李著未涉及。
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就此石料所在坑口多次访问砚山村民,无获,只是在山下芙蓉溪中,偶得一枚苍黄色枣心眉仔料(即鳝肚纹)。当今有的学者,也有提及此石料出于砚山某坑者,惜语焉未详。直到近期,我们才从龙尾山区岺背村一位俞氏采石人那里得到一种较为详细的说法: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按:比李著稍后数年),砚山老坑批量开发之初,曾在眉纹中坑至下坑边上,见过码放着的前人开采遗石,其中有带小眉子或线眉或枣心眉的鱼子纹石料,当时他们称“鱼子眉”,但数量很少。按眉纹中坑特别是下坑,毗邻产犀角纹石的罗纹坑。故此口碑,为李著将犀角纹定为灰黑色板岩,鳅背纹定为斑点含粉砂板岩(前书,第143页),认为两者“共质”的判断,提供了一条可资继续研究的佐证。
鳅背纹-鳝肚纹的另一坑口,在龙尾山阴之岺背村外一公里许,坑顶崩塌,早成废墟。此坑石多绿色,有金星、金晕等纹饰,俗称“岺背金晕”。在有的石层,也间或发现黄中泛绿的鳝肚纹。有日本学者根据中国古籍的相关记载,认为此处就是产青绿晕佳石的“驴坑”,实与古驴坑方位不符。但采石人在上世纪80至 90年代,曾于此废墟中发现锈油灯、石棋盘等前代砚工遗物,应为久废之老坑无疑。其所产鳝肚纹山料落入山下武溪,经流水长期磨砺,遂成温润绚丽的仔料。此与砚山眉纹等坑山料滚入芙蓉溪日久成为仔料的情形相捋。
这是一枚采自武溪的鳝肚纹仔料(图二)。纵18.2厘米,中横10厘米,高2.6厘米。黄中隐有绿色,肌理均匀布满黑色炭点,条条枣心眉横于其间。据当地采石人说,武溪的开掘程度不如芙蓉溪,迄今仍有偶尔采到这种仔料的可能。
至各种色泽的鱼子纹石,产于地处龙尾山区东南方向之济源坑。我们手头有一枚茶绿色鱼子纹马蹄小砚(图三),纵8.7厘米,中宽6.2厘米,高1.7厘米,左侧砚缘刻“元丰五年(按公元1082年)七月十日”等字,砚背刻“程四百”等字,字迹稚嫩草率,可能是学童所为,但为今人研究砚史留下了有北宋确切纪年和使用人姓氏的一手史料。至无款的鱼子纹古砚各代均有流传。如这枚苍黄色鱼子纹小抄手(图四),纵12.1厘米,中宽8.4厘米,高1.8厘米。堂、池分开,砚堂深凹,砚背为抄手式。有宋砚制式遗风,欠宋砚挺秀之美,线条也不很流畅,推断为元末明初民间用砚。此类旧砚,今仍偶见于庙市。
按济源坑鱼子纹石,在胡中泰先生的《龙尾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与《歙砚的鉴别和欣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两书中论述较详。其“砚石中有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可按砚石的底色分划品目。1鳅背纹:砚石底色为青灰色。2茶叶末:砚石底色为绿色。3鳝鱼黄:砚石底色为黄色,也称鳝肚。4碎冰纹:由白色的线条在砚石中交织而成,如同冰块受击后出现的碎痕……但不多见”。“5石眼:也称石核。长圆形,颜色比砚石底色深,质地较砚石坚硬,外有一圈浅黄或淡青色的边,有的石眼中心还有一小亮点,色与外圈色同” 。
根据二位研究者所述和我们对实物的仔细比较,笔者认为,砚山区的鳅背纹与济源坑的鱼子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先是黑色斑点的形态与分布状态略有不同,砚山区鳅背纹是“黑色斑点若续若断”,而济源鱼子纹则是“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其次,济源鱼子纹中的“碎冰纹”和“石眼”在砚山区的鳅背纹中至今未发现;而砚山区鳅背纹时有细小眉子、枣心眉或浅眉出现,济源鱼子纹则未见之。再者,经过实物比对,砚山的鳅背纹抚之有一种丝绢般的柔润之感,即苏轼所述“瓜肤而縠理”;而济源的鱼子纹则略感“疏慢”,发墨不及砚山鳅背纹细腻。
综上,李著较为形象地论述了砚山鳅背纹的炭质斑点等基本特征,但未进一步指出其同具细小眉子等纹理,也未提及济源鱼子纹。胡著对济源鱼子纹分类较细,所录稀品也为他书所未见,惟是否使用“鳅背纹”等概念,似还可以讨论。
现今许多砚友,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这两种石品因未能清晰地予以区别,而往往相互混淆。前数年读一位日本书家的《歙州砚再发现》, 作者表现了东邻学界那种田野调查和文献耙梳并重、考据细致的传统,但在其石品分类表中,眉子坑的眉子系列里有“鳝肚眉子”,济源坑鱼子系列里又有“鳝黄鱼子”、“鳅背鱼子”等称谓;该书实物标本有眉子坑所出“鳝肚眉子”**,但其色苍青,有枣心眉横于其间,故应为“鳅背纹”。这样的分类系列和命名概念很容易使同好者不得要领。故拙文旨在循实名物,厘清石品:鳅背纹-鳝肚纹似应特指龙尾山区眉子中、下坑兼之岺背前述废坑所出(今婺源县溪头乡砚山村、岺背村)。鱼子纹应特指济源坑所出(今婺源县大畈乡济溪村)。二种石品的辨认当按李著和胡著所述,并略加补充如上。这可能是对鳅背纹-鳝肚纹和鱼子纹的较为客观和规范的认识。
还应进一步提出,这两种类石料,若以石质论,砚山坑高于济源坑,但济源坑鱼子纹石,也有自身优长。其一,在砚史上,济源鱼子纹,是传统中国**—— 社会变迁的文化标志之一。汉唐时代,传统中国是门阀贵族的**——社会,文化为高层权贵所垄断。而以科举制度为枢纽的士大夫**——社会,是在唐宋开始形成,到明清才高度成熟的。所谓“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就是那个时代的民间对科举制度的理想化描述。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动和教育受体的下移,当年资源颇丰且为名石的济源鱼子纹砚应时而兴。我们所见所集的鱼子纹歙砚,不仅有文房砚,更有学童砚、商旅行囊砚,以及晚清铜墨盒**之前的匣式砚等等市井民间砚的样式。故鱼子纹石,对于宋以降传统商业的发展、民间文化的兴起与传承,功莫大焉。其二,济源坑特别是其核心层石料,如青鱼子纹,质地坚润,具有歙砚下墨迅速、一涤即莹的共性,兼之该坑也有不多见的稀品,故该坑所出之体积适中、品相完好、雕琢得当、贵在实用者,无论古砚或今人制砚,均足资收藏。特别是在济源老坑资源匮乏的当代,更是如此。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金火旺木炭机制作出来的木炭品质也是非常不错的,产品质量好,消费者是非常信赖的。那么金火旺机制木炭机怎...
金火旺木炭机在业内人气高,代理加前景乐观,是投资创业的好选择。那么,金火旺木炭机一台的价格是多少?代...
金火旺木炭机加盟有什么条件要求?加盟费是多少?现在想要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想要创业的话还是要选择...
纤思韵产后修复与其他同类机构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专业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就是很多品牌不能比的。它不...
纤思韵产后修复服务对象是有针对性的,专门针对产后的妈妈和婴儿,为很多的身材变形想要恢复的妈妈提供检测...
澳洁洗衣店加盟费用标准多少?加盟费多少钱?有人说因为懒所以我们创造了外卖,创新了人工智能的科技。其实...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