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做人……把所有的小事做好后,就成为大事。”采访赵凤利的过程中,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贡献,却总是强调,龙聚山庄之所以能有今天,还是靠天时地利人和:国家政策好;地理环境适合发展;村民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在他的带领下,村里1993年就取消了农业税,当时用村企**的效益为全村村民缴农业税,比全国免农业税提前了10年;村民60岁以上的单身者可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每年还能分五六千元*。
「探访赵凤利」
早年奋发:
失去一只手却奋斗成村*富
赵凤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生活的重压使他在小小的年纪就很懂事,八九岁就知道帮父母干活,把父亲抽的蒜薹拿到延庆县城去卖。
十五六岁,赵凤利就敢*自上山砍柴,帮家里维持生活。然而由于那个年代里的特殊原因,这些不仅使他失去了升入高中的机会,还因意外失去了右手。
没了右手对一个孩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然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为了生活,他离家外出打工。起初是在碎石厂推车,虽然干得不比别人差,可没几天就因为一只手被辞退了。后来又到同村人黄柏寺部队运木材,尽管他很卖力,三天后被发现是一只手,对方以怕出事故为由也不让他干了。去八里店修公路,*长干了一周,人家说他在那干活影响不好也不用他了。
“一个残疾人要想不靠别人活下去实在太难了,然而人生的坎坷,不幸的遭遇,也能把人炼成钢,那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赵凤利说。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赵凤利由于经营得当,很快就成为村里的*富。
当上**人:
带领村民走向富裕
1988年,那是赵凤利的转折点,他当上了村里的“一把手”。
“当时,村庄管理混乱。由于交不起水电费,村里水停了,电也停了。人们吃水不得不去邻村挑,用不上电全村一到晚上就是一片漆黑。三年之中换了五个村党支部书记。”赵凤利说。
当时镇的**说,看谁家过得好,就让谁当头。此时,赵凤利在外多处承包工程,他妻子在家养奶牛种植果园,手里有了*,小日子过得红红**,是村里冒尖的万元户。
“乡党委多次找我,希望我能当村里的主要干部,*终我反复考虑后,决定放弃发大财的机会,带领全村乡亲一起致富。那年,我刚好28岁。”赵凤利说。
当上村里的“一把手”后,赵凤利和村干部商量,决定解决村民的吃水和用电问题。赵凤利带头集资两万元,修整了机井和自来水地下管道。随后,赵凤利又多处跑腿协商解决了电的问题。有水有电之后,村民心情舒畅,对赵凤利的好感和信赖与日俱增。
赵凤利提出办企业,可是没有*没有技术怎么办?赵凤利和妻子赵银萍商量,卖掉了自家六头奶牛办企业。利用村里的闲房,加上朋友的支持,涂料厂就诞生了。当年,这家企业获得纯利润4万元。
**的同时,赵凤利把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工程队。他带队进市里承揽建筑工程,搞山林绿化,修渠筑 路,只要能**,什么活都干。十年间,赵凤利为村里办了十余个企业和经济实体。很快,赵凤利就带着全村人,过上了好日子。
从1988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小鲁庄的建设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到1999年人均收入已达到4200元。
建新农村:
让村民都住上楼房
“这是我家用宅基地换的101平方米的楼房。”村民刘晓艳说。刘晓艳是河北人,嫁到本村。刘晓艳家显得宽敞、明亮,阳光照进屋子里,非常暖和。
“这在我们村里只算中等的家庭。”赵凤利说。
提起建设新农村,让村民住上楼房,那构想还是在1999年。
“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办企业时,有门框厂、食品厂、餐馆饭店等。开始,一年能*几十万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的企业开始落后了,没有科技含量,没有后劲。到了1997、1998年,企业发展就很艰难了。当时我自己也开了一个企业,高峰时候有5辆车运送货物。但后来发展困难,为了给工人开工资,我连续卖掉了4辆车。到*后一辆车,我说,得留着了。”赵凤利说。
“都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我就在苦苦思索我的‘又一村’在哪里。”赵凤利说。
赵凤利经多次到发达的村庄学习后,建设新农村的想法,就开始萌发了。2000年3月,延庆县规划委批准小鲁庄村建设新农村。但赵凤利觉得,小鲁庄村的名字得改。
“我们要办大事业,总‘小’不是我们的心愿,全村没有一人姓‘鲁’,还用鲁名不副实。我看就叫龙聚山庄吧。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龙的精神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把分散的村民与外来人口集在一起,‘聚’是不能少的。建设新农村,不占一寸耕地,全建在山坡上,理应有‘山’。留下‘庄’字,是对过去的继承,又是怀念。”赵凤利说。
经延庆县人民政府批准,小鲁庄终于改名为龙聚山庄。
2000年4月,龙聚山庄正式破土动工,到2004年,龙聚山庄基本建成。总投资3.2亿元,村集体年收入3600万元,村固定资产5600万元,缴税3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000元,是1998年的15倍。
龙聚山庄建成后,赵凤利想让每个村民都住上好房,每个劳动力都能就业。现在已经有80%的村民搬进新居,已有70余户老年夫妇住进了老年公寓,25名60岁以上的单身老人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每年还给他们分*,约五六千元。
“以前,村里有很多事,都要找我,非常忙,现在,其实我并不忙,村民都安居乐业。下一步,村里正建一个350亩地的葡萄庄园,集观光、旅游、采摘和度假为一体。”赵凤利说。
「对话赵凤利」
要想做成事*先做好人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带领小鲁庄村民走向富裕,并将村名改为龙聚山庄,您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赵凤利:做事先做人,这是我的做人原则,我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所有的小事做好后,就成为大事。龙聚山庄之所以能有今天,还是靠天时地利人和。先说天时,国家政策好,很多次村庄发展都赶上点了。地利,龙聚山庄离延庆县城不远,只有8公里,地理环境适合发展。人和,村民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记者:这些年来,推动您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赵凤利:*先是**的肯定,这么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得到了各种荣誉,先后获得过北京市劳模,全国劳模。我们村获得的证书,摞起来得有半人高。其次,村民的支持很重要,支部选举率能到100%.
记者:这些年来,您*感动的是什么?
赵凤利:有一次去温馨家园看望老人,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两双鞋垫,鞋垫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老人亲自缝的。我当时就感动了,只有自己做到位了,百姓才会这么想着我。还有就是刚开始建新农村的时候,全村百姓的支持。因为建设需要用山坡上的地,需要村民迁坟,当时有一家是刚刚埋下老人,但村民都很理解,全部迁坟了。
记者:未来,您们村有什么规划?
赵凤利:我们村,规划了千亩和谐居住区、千亩休闲产业区、千亩生态涵养区。村里早在1993年就取消了农业税,当时用村企**的效益为全村村民缴农业税,比全国免农业税提前了10年;建设新农村,我们村比全国领先了五六年。今后,我们要争做京郊第一庄。只有村民都富了,我这心里才能踏实。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