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8招商加盟网

解密白酒工业的两次试点

2015.04.28   来源: 互联网 大字

在行业媒体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白酒是靠试点起家的。通过试点,解决了白酒生产中许多**和难点问题,推动了白酒的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大发展,如烟台试点、金陵试点、涿县试点、茅台试点等。当时在我国科学技术人才比较稀缺的情况下,抽调一些工厂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集中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但是,关于影响深远的**次试点——烟台试点的报道,行业内却有不少误解。而第二次重要的南京金陵试点,则几乎无人提及,被人们淡忘了。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酒文化与历史,今将笔者掌握的情况介绍一下,以正视听。

烟台试点背景及成果

解放初期,白酒是矿下作业以及海上捕鱼人员必需供应的劳保用品,而且白酒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来源之一。石家庄解放后,建立了石家庄酒厂。新中国成立后,又分别在北京和天津建立大型国有酒厂,归轻工部**。节约用粮是当时酿酒行业的“头等大事”。

1922年8月15日,天津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塘沽创办了黄海工业研究社。这是我国**个私人创办的研究所,社长是孙颖川博士。该社聚集了我国一批科技**,在**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轻化工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此外,黄海社对我国传统名特产品进行研究,整理出我国酿酒、饴糖、醋、粉丝等传统技术。金培松先生分离培养出许多菌种;方心芳、孙颖川先生于1932年**进行散曲(即麸曲)代替大曲提高出酒率、节约粮食的试验,**了我国酿酒工艺改革的先河。

麸曲代替大曲是上世纪30年代黄海社研究的课题,解放前*先在威海酒厂进行试验,取得成功,这一成果是烟台试点的基础。烟台试点只用了短短的4、5个月,可以说试点主要是验证了方心芳先生上世纪的科研成果,并使之条理化。试点将烟台酿酒操作法概括为13个字,即“低温发酵、定温蒸烧、黄曲加酵母”。有资料表明,**后淀粉出酒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成绩极为显著。

烟台试点从1955年3月开始,到7月结束。笔者所在的天津酿酒厂于1953年9月建成投产,由轻工部选派胡继宗任厂长。他很有远见,烟台试点时派我厂薛广礼同志参加。试点结束后,9月份举办**烟台操作法学习班,分制曲、制酒、酒母培养和分析化验4个学习班,我厂全都参加,靳友龄、王廷、李宝贵和笔者一起有幸参加了化验班学习。在一次上大课时,烟台酒厂一**给我们介绍经验 。在讲烟台酿酒操作法中“定温蒸烧”的体会时,他说:一次有个窖池发酵不足3天,但发酵温度已达35~36度,于是开窖烧酒,结果酒一点也没少出。笔者以后通过实践,认识到总结的“13个字”中,包含丰富的微生物学和酶学知识,这是烟台操作法出酒率高的主要原因。

通过举办学习班,烟台经验很快得到**。在学习期间,组织学员去参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引起我很大兴趣。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曾在张裕工作过,小时听他讲过张裕的地下酒窖,那次参观时都亲眼看到了。

对烟台酿酒操作法的误解

*先,“烟台试点”和“烟台操作法修订”不是一回事。“烟台试点”发生在1955年,而“烟台操作法修订”工作是在1963年,相隔8年之久。其次,“烟台试点”主持人是当时轻工部糖酒处处长彭华秀同志;“烟台操作法修定”工作主持人是周恒刚先生。

烟台操作法要点概括为“低温发酵、定温蒸烧、黄曲加酵母”13个字;修定后的烟台操作法为“合理配料,低温入窖,定温蒸烧,麸曲酒母”16个字。修定后的“烟台操作法“,已经吸取了防止夏季掉排的“涿县试点”(1957年)经验,加上了“合理配料”,并将“低温发酵”改为“低温入窖”,“黄曲”改为“麸曲”。被称为“十六字真经”的,不是1955年烟台酿酒操作法的表述,而是对1963年修定后的烟台操作法的表述。

大约在1978年,主持烟台和南京试点的彭华秀工程师来到天津酿酒厂。刘品厂长让我接待他,在饭桌上他谈了对修定后的《烟台酿酒操作法》一书的意见。他说:修定后的《烟台酿酒操作法》,过于简单,删掉许多好东西。彭华秀工程师对修定后的《烟台酿酒操作法》的评价,笔者认为他不是指酿酒操作法具体内容,而是指修定前书中附有化验分析方法、插图和酒精度换算表。

笔者认为,周恒刚先生的功绩和光辉,也不会因为他不是烟台酿酒操作法主持人而受到影响。相反,通过烟台酿酒操作法“13个字”核心内容的介绍会发现,被称为“十六字真经”的修定后的白酒操作法,内容更充实、更完善,只有它才能称之为“白酒**”。这是1955年烟台试点后,经过1957年的涿县试点的补充和经过8年生产实践的锤炼后产生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辩证法的体现。

解码南京金陵试点

1955年烟台试点后,1956年又在南京酒厂组织“金陵试点”,总结**“清蒸、清烧”提高山芋干酒质量的经验,作为**烟台操作法的配套措施。

试点在南京市通济门外九龙桥旁的金陵酒厂进行,笔者有幸参加了那次试点。到达南京下关火车站在饭店用餐时,笔者特意买了一两金陵酒厂的山芋干酒,该酒有很浓的山芋干味,这可能是未经“清蒸、清烧”前的产品,试点时品到的山芋干酒,山芋味已经很小了。

试点工作从1956年7月开始,到11月结束。由彭华秀工程师(处长)主持,白酒老前辈龚文昌工程师和熊子书工程师也参加了试点,还有金陵酒厂的技术副厂殷维松、江苏省轻工厅蒋贻泽工程师。

在金陵试点中,除了通过“清蒸、清烧”**解决山芋干酒的山芋气味外,试点中还开展了下列几项工作:一、由熊子书同志开展生香酵母应用探索,他当时在四川某部门工作;二、由轻工部糖酒处王光宏和江苏轻工厅一女同志开展酒糟利用探索,采取酸解后培養酵母。此报告在1957年涿县试点结束后,在涿县召开全国酿酒会议上,应周恒刚大师之邀,做过介绍。王光宏是我轻工部广州糖酒工业学校的同学,1956年南京金陵试点后,1957年她又和我一起参加了涿县试点;三、金陵酒厂技术副厂长开展了白酒人工老熟探索;四、开展了黑曲霉酿酒试验。

笔者在试点中负责卫生指标铅的检测,因酒厂不具备检测条件,地点选在离酒厂三里多路的江苏省轻化所进行。完成铅的测试任务后,又接替了甲醇测定工作。该项测试原来安排山东和福建参试的二位同志负责,他们可能未经过专业培训,后来发现测定结果有问题,又让我接替了该项工作,全部样品重新检测,工作量很大。南京11月份天气已经很冷,用冰冷的水洗涤仪器,手上长起几颗冻疮,返津后才慢慢好起来。

在检测甲醇样品时,还检测了两个白兰地样品,是龚文昌工程师亲自送来的,其甲醇含量超出黒曲霉山芋干酒一倍多。在1965年轻工部和卫生部进行甲醇联合调查时,山芋干酒甲醇指标两部发生分歧,在轻工部酒处一次碰头会上,周恒刚工程师让葡萄酒专家朱梅公开白兰地检测结果,朱梅为避免节外生枝,不同意公开,指的就是这两个化验数据。两个白兰地甲醇含量高达4克/升,黑曲霉山芋干酒约为2克/升,而山芋干酒卫生标准规定为1.2克/升。若公开结果,肯定会招来卫生部的干预,朱梅先生的做法可以理解。而周恒刚先生关心黑曲霉山芋干酒的命运,黑曲霉山芋干酒的出酒率可比黄曲霉高出3%~5%,他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站的角度不同。所幸的是,联合调查时,卫生部的张临夏和一位小冯同志,每到一地都要走访当地的防疫站,未收集到山芋干酒对人体或眼睛伤害的案例,最后也只好无果而终。

至于当时检测的两个白兰地甲醇含量为何这么高,笔者猜想当时白兰地可能是用葡萄皮加糖发酵生产,这一问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

在试点期间,笔者还参加了南京工学院一次学术报告活动。会上朱宝镛、檀耀辉、王洪祺三位教授分别介绍了国外啤酒、葡萄酒,酒精生产技术和酒精生产自动化。朱宝镛教授做报告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外国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我国传统白酒和黄酒,尚未进入大学讲坛。

在全国第三届名优酒评比和轻工部质量大赛上,出现了一个山芋干优质酒,引人注目,只可惜不是金陵酒厂产品。笔者估计可能是江苏好酒太多,有三沟一河。在省级选拔中,金陵酒厂“清蒸、清烧”无味山芋干酒在省级未能选上,因为每省推荐的产品数量是有限定的,不能超过规定。不能推荐,自然无缘,这是笔者的猜测。

1956年进行的金陵试点,是极重要的一次试点,体现了行业**不仅关注节粮,提高出酒率,而且也关注质量,特别是当时的大众产品——山芋干酒质量,通过金陵试点,取得很好的效果,应该载入史册。

2007年笔者到南京时,专门去寻踪。南京工学院旧址已改为东南大学,教学楼众多,已分不清当年学术报告的地方;通济门外九龙桥护城河旁边的金陵酒厂所在地,已变为超市;离该厂址一里多路,有个厂子墙上写着南京酿酒总厂,我问门卫是金陵酒厂吗?他说是。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厂门旁原先不宽的小路,已变成通衢大道。只有九龙桥,作为城市文化遗存,依旧保留,已作为人们的休闲之地,真可谓沧桑巨变……

讲述人钟国辉

钟国辉,1936年生,毕业于广东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曾在天津酿酒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工作,在酒厂主要从事分析、检验和技术科研等。后参加轻工部提高白酒质量和降低粮耗的金陵试点和河北涿州试点、茅台试点。曾为第四届全国评酒会特邀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投稿作者:孤芳不自赏46

下一篇没有了

淘商机

热门创业项目

关于我们 | 极速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回到顶部